在路上:旅游“社交碎片”的變現邏輯
“在路上”要打仗了。
6月17日,在路上總裁唐一波能坐下來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已是晚上11點;而其聯合創始人、CMO浦明輝則抱著電話轉戰了兩個會議室,才在人聲鼎沸的公司里找到個安靜的角落。
作為一款旅行記錄與分享手機應用,在路上于今年4月推出了第二款App“淘在路上”——主打休閑度假和特惠機酒套餐商品的“移動OTA”,完成了商業化的關鍵一步。按照時間表,6月28日“淘在路上”將開始首次全網大促。浦明輝直言要來一次“亮劍”:既是回饋用戶,又希望拉來更多的供應商“一起玩”。
這是國內移動旅游UGC(用戶生成內容)商業化進程中的一個節點;同時,在路上也希望就UGC盈利的“世界性難題”給出自己的答案?!癋acebook、微博等大佬們都有的困惑,我們不敢說懂?!碧埔徊ǜ嬖V記者,“但在路上能做的,就是找到我們用戶的痛點,然后解決它?!?/p>
女權時代的“旅行便利店”
“在路上”的功能定位,是讓游客在移動端記錄旅行過程形成游記內容,同時在游中或游后實時與人分享,從而形成社交化內容,即記錄、發現和交友的移動社交化建設。
關鍵詞是“UGC”與“純移動端”。這讓在路上與老牌在線旅游企業區別開來,國內與之類似的是面包旅行、蟬游記,目前大家都處于燒錢階段。2011年10月上線的在路上,在15個月內完成了3筆總計2500萬美元融資,投資人包括紅點創投、阿里巴巴以及4月剛剛“上桌”的軟銀中國。
據了解,通過兩年多的運營,在路上目前有上千萬注冊用戶、日活躍用戶超過20萬——毫無疑問,對這一群體的理解是流量變現的基礎。
唐一波曾經的身份是攜程旅游度假商務負責人。在十年前OTA剛剛興起的那個時代,唐一波就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爱敃r我們會有與消費者互動的現場活動,去參加的人比例是女8男2?!彼敃r得出的結論是:女性確實對于分享與社交有著天然的興趣。
而“在路上”的消費者結構更是如此——因為這本來就是一個分享的社區?!拔覀冊诼飞献鲞^一個甄選‘旅行家’的活動,后來發現女性比例太高,所以第二屆旅型家活動特設一個分主題‘美女旅型家’?!碧埔徊ㄕf道。
他對在路上潛在的商業用戶定義為:“75后到90后”的中產階級及其家庭成員——其中受過高等教育、有一定品位的女性是旅行消費的主要決策者。
這一方面影響了在路上兩款App的設計風格,另一方面也讓其商業化的矛頭瞄準了中端市場?!凹炔皇嵌ㄖ苹?、重投入的高端,也不是商業價值低、服務可控性差的低端?!?p#分頁標題#e#
“淘在路上”希望將“在路上”的流量變現,除了要做到“讓用戶感到旅行品質與性價比同在”,還要基于移動旅游UGC本身的特質——旅行記錄、分享的碎片化——來構建自己的商業邏輯。
同樣碎片化的旅游商品呈現,成了“淘在路上”的必然選擇?!安煌谝淮糜坞娚虖娬{的‘行前一次預訂或多次預訂’,我們是要做到隨走隨訂?!碧埔徊ū硎?,“淘在路上”的目標是適應各種旅行路上的移動應用場景,幫助旅行者 “Travel like a local ”。
也許在出發前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然而一旦“靈感”出現——可以是被他人的游記啟發,也可以是自己的興之所至——就能隨時隨地訂到相關產品。這就是淘在路上追求的“便利店”效應。
? O2O“閉環”之路
“我們選擇和品牌合作或者自己做品牌,都非常注重強調品牌的質感、層次,選擇合作伙伴都是在業內比較有口碑的,而不會選擇那些受眾雖然比較大、但品牌形象沒有那么好的企業?!痹诼飞蟿撌既思鍯EO陳偉表示。
浦明輝稱之為淘在路上的“買手策略”,但這在某種程度上鉗制了供應商規模的擴張。而初步的解決方案,是唐一波與原攜程度假商務團隊部分成員,在2013年8月的入伙。
“攜程作為業內的‘黃埔軍?!?,其跳槽的團隊是具備很多優質供應商資源的?!逼置鬏x說道,而唐一波加入之后也明確了一個根本性的戰略:只做純粹的移動端電商平臺。
在路上與供應商的合作,由此形成了一個很細致的模式:在App上為供應商的產品做定制式開發。有別于巨型OTA產品走量的規模效益,“糧草充足”的在路上希望篩選出有實力的供應商,做一個以“精選”為核心的移動電商平臺。
方向既定,模式落地的過程隨即提速。2013年,在路上與淘寶旅行合作,通過“在路上”App引流在“雙十一”當天賣了200多單產品。這初步測試了在路上流量變現的能力;當年年底,在路上與塞舍爾旅游局合作,舉辦“塞舍爾午餐”活動,如何以目的地為主、擇優質旅行社進行上下游資源整合的摸索也得以做實。
“雙十一我們賣的是特價產品,而塞舍爾賣的是正價產品?!逼置鬏x表示,用戶的價格敏感度也在這兩次嘗試中得到了測試。2014年1月,在路上自主開發的封閉交易系統——淘在路上的雛形宣告完工,商業模式的平臺搭建初步完成。前淘寶航旅事業部總經理李鑫隨后宣布加入在路上,出任聯合總裁。
“從團隊就可以看出,我們既有OTA的經驗,又熟悉平臺的玩法?!逼置鬏x說道,“目前的商業模式只是個初步架構,未來肯定還會變?!?/p>
無論怎樣,在路上的思路已經成型:以“在路上”與“淘在路上”雙App為平臺,分別承擔社會化與平臺化兩大功能,打造基于移動端的旅游O2O閉環。#p#分頁標題#e#
“一個是碎片化的旅游商品,一個是碎片化的旅行記錄;一個是隨走隨訂,一個是隨走隨記;一個以商品帶內容,一個以內容帶商品,同時通過有機整合,確保用戶和商業模式形成自我造血的良性循環?!崩铞伪硎?。
社交與商業的“合理距離”?
在國內移動旅游UGC手機應用領域,各家對于UGC流量變現的方式有著不同的想法。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對于“旅游達人”——旅游游記攻略社區中重要的內容生產者——的不同態度。
在某家旅游UGC的App界面上,有著“旅游達人”帶團出行的產品,而在路上則沒有此類產品、只有“達人”的游記分享?!拔艺J為‘旅游達人’更多的是一種品牌傳播的方式,但領隊則需要更專業的服務能力。兩者不應混為一談?!逼置鬏x說道。
事實上,這背后涉及到一個核心的問題:社交與商業究竟應不應該“涇渭分明”。
在世界范圍內,UGC流量“變現難題”最成功的解決方案還是廣告: 如Facebook和Twitter等公司,目前可見的商業模式都是以廣告為核心。中國的移動旅游UGC并沒有以此作為盈利點,而是基本偏向于旅游產品的開發與銷售,但那種對“社交與商業”距離感的不同認知,讓他們做出了差異化的選擇。
同為打造O2O閉環,一部分企業采取了商品植入的方式,將商品與社交內容放在同一個App中;而在路上則選擇了雙App的互相導流。
“我們是先把產品做好,再將‘在路上’的流量導過來?!逼置鬏x說道,“我們認為把社交與商業放在一個平臺上,對‘在路上’原有用戶的認知是一個干擾?!?/p>
唐一波則表示,在UGC自身的內容尚需完善的情況下,在路上不愿意“為了商業化而商業化”。
但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雙App將會不可避免地導致流量的損耗,在互相引流的過程中——唐一波并不否認這一點,但他認為外部市場還有大量的消費者存在。
浦明輝從側面印證了唐一波的觀點?!?.28這次營銷費用在2000萬人民幣以上的活動,不僅針對‘在路上’用戶,同時我們在分眾上投了12座城市的廣告;百度、優酷等互聯網渠道也是全面鋪開?!逼置鬏x說道,“事實上,我們已經不再強求‘在路上’的轉化率?!?/p>
也許他更希望的,是“淘在路上”能成為一個獨當一面的品牌——雖然目前還要借力“在路上”的流量積累。這似乎預示著一個捉摸不定,卻也更為有趣的未來。
下一篇:天巡Skyscanner為酒店產品提供Leonardo可視化內容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