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產業的構成及其效應研究第2頁
旅游產業,是以出游行為的消費為基礎,由食住行游購娛等產業鏈緊密聯系組成的一個完整的經濟系統結構,屬于內需型消費產業。從改革開放之前的“事業接待型”到2003年左右的“市場型”轉變、2006年左右的“休閑化升級”、2010年左右的“戰略性支柱產業確定”,我國旅游產業的內涵不斷發展、形態不斷提升、帶動作用不斷增強,已經成為了各地打響品牌、促進內需、平衡城鄉二元結構、解決民生問題的重要抓手。本文將從研究旅游產業的帶動模式入手,探討旅游產業的經濟及社會價值。
一、旅游產業的要素及產業鏈構成
傳統意義上的旅游產業要素就是人們經常提到的“食住行游購娛”,認為,如今的旅游產業要素已擴展為“食、住、行、游、購、娛、體、會(會議)、養(養生)、媒(媒體廣告)、組(組織)、配(配套)”,他們相互交織組合,形成了以下九個類別的行業,構成了一個緊密結合的旅游產業鏈:
(一)游憩行業:包括景區景點、主題公園、休閑體育運動場所、產業集聚區、康療養生區、旅游村寨、農場樂園等的經營管理和運作的行業;
(二)接待行業:旅行社、酒店、餐飲、會議等;
(三)交通行業:包括旅游區外部的公路客運、鐵路客運、航運、水運等,也包括景區內部的索道等小交通;
(四)商業:集購物、觀賞、休閑和娛樂等于一體的購物休閑步行街、特色商鋪、創意市集等;
(五)建筑行業:園林綠化、生態恢復、設施建造、藝術裝飾等;
(六)生產制造業:車船交通工具生產、游樂設施生產、土特產品加工、旅游工藝加工、旅游衍生品加工、信息終端及虛擬旅游等設備制造;
(七)營銷行業:旅游商務行業(包括電子商務)、旅游媒介廣告行業、展覽、節慶等;
(八)金融業:旅行支票、旅行信用卡、旅游投融資、旅游保險、旅游衍生金融產品等;
(九)旅游智業:規劃、策劃、管理、投融資、景觀建筑設計等咨詢行業以及相關教育培訓行業。
一個旅游項目,從最初策劃到規劃、設計、建設,再到對外營業,游客來游玩,需要以上各個環節系統緊密配合。認為,旅游產業具有跨行業的綜合復雜性以及多環節配合的服務消費特性,旅游產品之間的相互依賴非常強,需要服務鏈各個環節的提升與質量保障。因此,旅游產業更多的表現為一種“以旅游業本身所包含的行業為基礎,關聯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及第三產業中的衛生體育、文化藝術、金融、公共服務等相關行業的泛旅游產業結構”。#p#分頁標題#e#
旅游產業的經濟本質,是以“游客搬運”為前提,產生游客在異地(或異住宅生活區域)進行終端消費的經濟效果。這一搬運,把“市場”搬運到了目的地,搬運到了景區,搬運到了商業區,搬運到了休閑區,搬運到了度假區,搬運到了郊區,搬運到了鄉村。游客在目的地,不僅要進行旅游觀光等消費,還涉及交通、飲食、娛樂、游樂、運動、購物等等,進一步可能涉及到醫療、保健、美容、養生、養老、會議、展覽、祈福、培訓、勞動等等的非旅游休閑的延伸性消費。通過游客的消費,目的地的消費經濟及相關產業鏈發展就被帶動起來了。
但是,認為,旅游產業的價值要遠遠超出一般消費產業的拉動價值。旅游在帶動目的地消費、GDP、就業增長的同時,還帶來了農民與居民收入高效提升、文化品牌價值,環境生態價值,和諧社會建設等一些列良性社會經濟效應。
(一)三大動力效應
1、直接消費動力
旅游的“動力效應”,來源于“搬運市場”的客觀能力。通過搬運,游客產生餐飲、住宿、游樂、購物、會議、養生、運動等綜合性、多樣化的終端消費,帶來“出游型消費經濟”,進而整個旅游目的地形成消費經濟鏈及相關產業的聚集,最終帶動當地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1)對經濟的帶動作用
據統計,我國國內旅游消費及旅游業總收入的增長速度一直高位運行于居民消費支出和國內生產總值之上。2011年,我國居民國內旅游消費達到了19305.39億元,占到了整個居民消費支出總額的11.7%;旅游總收入為2.25萬億元,實現20.1%的快速增長,占GDP的比重上升到了4.77%。據預測,到2020年我國將形成世界第一大國內旅游市場和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市場,旅游業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將超過5%,真正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注:國際上一般認為一個產業的增加值占到GDP的5%以上,就是支柱產業,占到8%以上就是戰略性支柱產業)
旅游通過搬運將市場需求與市場供給做了很好的匹配,因此在資源豐富而市場不足的一些偏遠地區,旅游業的經濟功能得到了更多的體現,在消除貧困、平衡經濟發展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據統計,目前中國鄉村旅游收入受益村(寨)超過2萬個,直接受益農民超過2400萬。通過發展旅游已使貧困地區約1/10的人實現脫貧。(資料來源于:《中國旅游報》旅游經濟拉動作用更加突出)
(2)對社會就業的帶動作用
旅游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就業層次多、涉及面廣、市場廣闊,對整個社會就業具有很大的帶動作用。從全球來看,2009年旅游就業人數達到了2億人,占全部就業人數的8%。從我國來看,2001年,旅游直接就業人數為698萬人,旅游就業總人數為3578萬人,十一五時期,新增旅游直接就業約300萬人,帶動間接就業約1700萬人。目前,我國旅游直接從業人數已超過1350萬人,與旅游相關的就業人數約8000萬人,占全國就業總人數的10.5%(旅游發達國家均在10%以上)。2015年就業人數將達到1億人。#p#分頁標題#e#
旅游還特別在解決少數民族地區居民、婦女、農民工、下崗職工、大學畢業生首次就業者等特定人群就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2、產業發展動力
旅游產業綜合性強、關聯度大、產業鏈長,已經極大地突破了傳統旅游業的范圍,廣泛涉及并交叉滲透到許多相關行業和產業中,如工業、農業、教育、醫療、科技、生態、環境、建筑、海洋等領域,形成了一個泛旅游產業群。旅游在這一產業群中,帶動其他產業發展,并延伸出了一些新的業態。據世界旅游組織統計,旅游業每收入1元,可帶動相關產業收入增加4.3元。另據聯合國統計署的具體測定:旅游業拉動的相關行業達110個,旅游業對各行各業的貢獻率可以量化,對住宿業的貢獻率超過90%,對民航和客運的貢獻率超過80%,對文化娛樂產業的貢獻率達50%,對餐飲業和商品零售業的貢獻率超過40%。
拿旅游與農業的結合來說,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以旅游為主導,并與農業緊密結合的鄉村旅游,是有效促進農民增收、改善農村環境、解決三農問題的方法之一。據統計,目前全國共有8.5萬個村莊開展鄉村旅游,全國鄉村旅游經營戶超過170萬家,從業人員達2600萬人,其中農家樂150萬家。我國鄉村旅游年接待游客7.2億人次,年營業收入達2160億元,形成了農家樂、休閑農莊、休閑農業園區、民俗村、新型社區等休閑農業模式,成為了一些地區壯大經濟的支柱產業和民生產業。
3、城鎮化動力
產業轉型、土地財政及旅游房地產的商業利益合流,推升了旅游開發的新浪潮,使其突破傳統的旅游開發模式,與區域發展和城鎮化全面結合,走向了區域綜合開發模式。旅游投資的規模和方向反應了這一現象。
過去,一個旅游項目招商引資,幾個億,十個億,已經是非常大的項目了。這兩年,各地投資洽談會上,旅游項目十分熱門,投資總額不斷放出衛星,幾百億、上千億元人民幣的旅游綜合開發項目,令人側目。旅游投資的大幅增長,代表著一個旅游投資的新時代。這個新時代,不僅僅是總量上的變化,更在于投資對象與模式的差異(詳見下表)。據國家旅游局旅游項目管理系統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旅游項目投資總額累計達到2.67萬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8.6%。
1、價值提升效應
一方面,旅游將消費者帶來了原產地,使得產品的銷售直接面向市場,省略了中間流通環節上的費用,能夠按照市場終端價賣出,從而獲得了比批發價出售更高的價值,我們稱這一部分價值為終端消費帶來的價值提升。另一方面,游客在進行旅游消費的同時,還能夠享受到不同于一般購物過程的新型體驗和服務,使得產品的最終價格高于一般市場上的價格,我們將高出的這部分價值稱作體驗性消費帶來的附加價值提升。#p#分頁標題#e#
例如:草莓,市場上的批發價可能是10元/斤,但如果到農民的大棚里去采摘,游客除了能購買到可以放心食用的草莓外,還能體驗到做農活的樂趣、了解草莓的生長環境、享受農村的清新空氣等等,這些體驗是普通購物感受不到的,于是大棚采摘的價格要遠遠高于批發價甚至是市場交易價。因此,旅游與農業結合形成的休閑農業,其收益要遠遠大于單純的生產型農業。
2、品牌效應
旅游的品牌效應,基本上反應為對城市品牌的宣傳與提升作用。城市品牌是一個城市在推廣自身形象過程中,傳遞給社會大眾的一個核心概念,期望得到社會的認知和認同,即所謂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 其中,文化是一個城市或區域發展的根基,是區別與其他城市的差異所在,是城市品牌形象的靈魂。旅游作為一種體驗性活動,能夠將一個城市的文化遺存、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風情轉變為吸引物,使游客感受、體驗,并迅速的傳播出去,形成目的地品牌形象,吸引社會大眾前來,進行消費、留下記憶。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講,旅游形象和城市形象有著共同的目標群體和發展目的。認為,旅游業可以最大化的釋放一個城市或區域的吸引力,并使游客產生感應或共鳴。另外,旅游的外向性和美好性,也能提升城市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從而帶動整個城市或區域的品牌價值提升,并最終使得城市里的人、商品、資產等的價值得到提升。
例如,烏鎮與鳳凰古城在發展旅游之前,都是普通的小鎮,那里的人們過著跟其他地方居民一樣的生活,沒有人會刻意去關注那里,也沒有人從四面八方去那里度假。但當旅游承載起當地文化,并展示給世人的同時,這些小鎮就名聲鵲起了,鮮明的城市形象反過來又促進了旅游的發展。
3、生態效應
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形成“五位一體”,納入了黨章。并提出要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梢灶A見,今后我國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這對旅游來說是一個難得的機遇,大有可為。
因為旅游就是一個審美活動,想要發展就必須保護環境、美化環境、提升環境,否則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另外,旅游本身恰恰是一個資源消耗低,綜合效益好的產業。在十八大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之后,旅游的生態效應將得到最大化的釋放。
(1)旅游產業污染低
旅游發展大多依托可持續利用的自然資源或文化資源,能耗主要集中于旅游交通、旅游住宿餐飲及其他旅游活動方面,通過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其能耗比重遠少于工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等,是低耗能產業:#p#分頁標題#e#
世界旅游組織2008年出版的《氣候變化與旅游業:應對全球挑戰》的研究報告顯示,以2005年為例,整個旅游發展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所有二氧化碳排放量的4.9%;2009年5月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業”報告顯示,旅游業(包括與旅游業相關的運輸業)碳排放占世界總量的5%;石培華、吳普在《中國旅游業能源消耗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初步估算》中研究得出,2008年我國旅游業能耗總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別為
428.30PJ和51.34MJ,分別占我國能源總耗量的0.51%和0.86%。另外他們還估算出,單位旅游業增加值能耗為0.202,約為全國單位GDP能耗的1/6和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的1/11。
(2)保護環境是旅游發展的前提
生態環境是旅游賴以發展的基礎和內在動力,良好的自然環境是吸引旅游者前來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反之,生態環境的惡化將使旅游者無法獲得高質量的旅游體驗,最終旅游也就不存在了。 因此,要想發展旅游首先就要保護環境。
(3)旅游促進 生態環境美化
游客對目的地景觀、環境具有很高的要求,因此發展旅游不僅會促進當地生態環境的保護,還會美化環境,尤其是在我國處于產業轉型的關鍵時期。焦作、欒川、伊春、迪慶等在由煤礦業、林業為主導產業,轉型發展旅游后,都取得了很好的環境效益和綜合效益。
以歷史上曾以“煤城”著稱的焦作為例,上世紀九十年代,其煤炭資源開始枯竭――井關閉,經濟下滑,工人下崗,污染嚴重,年均經濟增速平均只有3.5%。形勢所迫,產業結構到了不得不轉型的關鍵時刻。1999年,焦作市做出了“把旅游業作為龍頭產業進行培育”的重大決策,并以 “焦作山水”為旅游定位,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旅游發展,在短短的5年時間內,實現了由“黑色印象”向“綠色主題”的轉型,“焦作山水”享譽海內外。2011年,焦作市共接待中外游客2281萬人次,旅游景區門票收入7億元,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72億元,占全市GDP的11.8%。如今的焦作,正在依托“太極故里、山水焦作”整體品牌優勢,進一步加快旅游業轉型升級步伐,向著具有強勁感召力、吸引力和競爭力的國際知名旅游城市邁進。
4、幸福價值效應
當我們拋棄了“唯生產力論”的思維方式,站在科學發展觀立場,追求和諧社會發展的時候,我們不能不把旅游產業,納入幸福導向型產業中去考慮。旅游產業,用最粗淺的話概括,就是“吃喝玩樂”,不僅能增加目的地居民收入,還能給旅游者帶來視野上的開闊、生活上的享受、精神上的愉悅,從而提高生活質量。2009年末,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加快旅游業發展的意見》中提出,要把旅游產業培育成為讓“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這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2012年,廣東省在全國首個發布《培育幸福導向型產業體系行動計劃》,并把“休閑旅游”納入八大幸福導向型產業之一??梢?,旅游的幸福效應已經開始慢慢被社會所認識到,并在提升人民的幸福感上發揮著切切實實的作用。#p#分頁標題#e#
下一篇:旅游產業的構成及其效應研究第3頁